一些话、一些事情,通过这些我们认识自己也认识他人,所有要彻底看清,除了自己的悟性和心灵深处的触动之外,让他处于危机时刻、困境时他会怎么做!
想到的、说出来的都被小人所利用了!我只笑笑!因为不屑与他争辩!
因为我去心已决!
太公六韬-卷三 龙韬 选将第二十
武王问太公曰:"王者举兵,欲简练英雄,知士之高下,为之奈何?"
太公曰:"夫士外貌不与中情①相应者十五:有贤②而不肖者,有温良而 为盗者,有貌恭敬而心慢者,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,有精精③而无情者, 有湛湛④而无诚者,有好谋而不决者,有如果敢而不能者,有悾悾⑤而不信者, 有恍恍惚惚⑥而反忠实者,有诡激⑦而有功效者,有外勇而内怯者,有肃肃⑧ 而反易人者,有嗃嗃⑨而反静悫⑩者,有势虚形劣而外出无所不至、无所不遂 ⑾ 者。
天下所贱,圣人所贵,凡人莫知,非有大明,不见其际,此士之外貌 不与中情相应者也。"
武王曰:"何以知之?"
太公曰:"知之有八征⑿:一曰问之以言,以观其辞;二曰穷之以辞, 以观其变;三曰与之间谍⒀,以观其诚;四曰明白显问,以观其德;五曰使 之以财,以观其廉;六曰试之以色,以观其贞;七曰告之以难,以观其勇; 八曰醉之以酒,以观其态。八征皆备,则贤不肖别矣。"
《六韬》,又称《太公六韬》或《太公兵法》,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。
《隋书.经籍志》注云:"周文王师姜望撰。"姜望,又称吕望,字子牙(一说字尚),俗称姜太公、姜子牙,为西周开国功臣、齐国始祖。历史上,对于《六韬》的作者、成书年代及书的真伪争议颇多。宋代以来,基本否定该书为吕望所作,认为是汉以后人伪托。
1972年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出土了一大批竹简,其中有《六韬》残简54枚,说明《六韬》在西汉前已流传于世,而非汉以后人伪托。
当今学者大多认定《六韬》成书于战国时期。其理由是:《六韬》文辞浅近,与商周文字风格相去甚远,而与战国时期的《吴子》、《孙膑兵法》等相近。
书中涉及骑兵作战的篇章很多,而骑兵诞生,是在战国赵武灵王实行"胡服骑射"之后。书中提到的一系列铁兵器,都是在战国时期才出现。另外,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也是战国时期的事。《六韬》成书于战国,当然就不是吕望所作,而是战国时人托其名撰成。
《六韬》通过周文王、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,论述治国、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、原则,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兵书,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,受到历代兵家名将的重视,司马迁《史记.齐太公世家》称:"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。皆宗太公为本谋。"北宋神宗元丰年间,《六韬》被列为《武经七书》之一,为武学必读之书。
《六韬》在国外也有深远影响,16世纪传入日本,18世纪传入欧洲,现今已翻译成日、法、朝、越、英、俄等多种文字。
现存《六韬》共6卷60篇,近2万字。版本约有20多种,重要版本有银雀山竹简本、唐代敦煌写本、唐代魏徵编《群书治要本》、《武经七书》本、《四库全书》本等。
本电子版以《续古逸丛书》影宋《五经七书》为底本,对底本上明显的错、衍、脱、误之处,则参照银雀山竹简本、敦煌写本、《五经七书讲义》、《五经七书汇解》、《五经七书直解》等进行校改,底本错讹用( )表示,校正的文字用[ ]表示。假借字和古体字一般随文用现代字替代,未替代的在注释中注明。
------------------
留下爱,请带走一切!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