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正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及其意义(附:这是我的一篇非常有理论价值的原创论文,请勿盗用,否则追究)
---浅谈"虚荣"论
我们知道社会的发展是基于人的需求,思考人的客观真实的需求有广泛意义。德国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创立者西格蒙德•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重要需求看法,他认为,人都有"避害趋利"的本性(按,参中国人事出版社《世界对哲全集》下册弗洛伊德卷);把人的需求作为一个完整理论提出来的是马思洛,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"五大理论"。我们觉得这这两种观点都不是太完善和客观。研究方法上一个太"形而下",一个太"形而上",我们认为人的真正的需求的考察,必顺在马克思辩证法则指导下进行。
1.PK马斯洛(生存.安全.爱与被爱.尊重.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)
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很值得批判,他是把人放在了一个纯粹环境下来考察的,但是人,特别是社会主体,是有一定社会关系,有相对环境的。俗话说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就是这个意思;我们通过学习能理解外语,问一下我们能理解外星语吗?可能比理解鸟语都难。大环境在那摆着。
社会主体的许多需求用"五大理论"不能解释。海明威在《永别了,武器》中讲到,一战中,许多战士都怀有这样的心态,一方面他们不知道战争的意义,有许多还是被迫参军,另一方面,在部队里,他们最自豪的是身上穿了多少颗了弹,断了几条腿,因为这样可以很牛的对别人呦喝。本来,照马氏理论,生存.安全是最基本的,玩命的"活"谁也不愿去干,问题是,既不是爱与被爱需求让兵人们这样反常,也不是因为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的需求,是尊重的吗,这样的"尊重"着实扭曲,可以说成了另外的需求观。
"爱与这被爱"纯粹吗。同样是蓬头垢面,不修边幅,裤子上挖三个洞,大街上要饭的给我们的感觉是恶心,倘是个艺人明星,我们就另说他,很酷,帅呆了,I LIVE YOU;杨贵妃那个年代,我们知道女人都爱长胖,时下又喜欢长瘦。可见社会环境和关系本来就掺在我们的需求中了。
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更值得PK。孔子在《论语》中讲到一句,译成大白话,是说,如果能赚到钱让我当看门的(保卫)我也愿意;要是赚不到钱,我就做我喜欢做的事。这话颇值得玩味。相信如果政府不搞八股,孔乙已是不会因为多认几个"茴"字的写法而窃窃自喜的。
2.社会主体最重要的一个需求理论:"虚荣论"(欲望.虚伪.荣誉.理想。--均系笔者自定义)
客观说,我觉得人的需求应该呈立体辐射。除了避害趋利观和马氏理论,当中该加个"虚荣论"。法国哲学家萨特首先明确提出了人之"虚荣"(按,哲学术语称"自欺"),旨在以此证明生活的无意义(参《荒谬人格—萨特》),但笔者发现,恰是"无意义"的主体—芸芸众生构成了社会存在的主体。笔者以为,"虚荣论"是社会主体的最重要的需求理论,人的"自私性"是社会发展的人文动力,而"虚荣论"作为最主要的"自私性",是社会发展最主要的人文动力。 "雁过留声,人过留名"."生荣死哀"等等都是例子。
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词:"欲望""面子""虚伪""浪漫""名声""理想""绅土""争口气",等等,我觉得这些这字在属性上都是带功利色彩的,它们都包含在社会主体真实的需求里面,理顺.细化这种需求,对企业的策划.营销.服务等等大约有价值(比方目下超级女生的运作成功,我个人觉得就是建立在这种"虚荣论"的基础之上的原因)。知已知彼,所向披靡。为方便记忆,我把"虚荣论"的几点填成了凉州词:别人有钱脸红,自己有短眼红,希望别人尊重,还有一点,追求真理性。下面分层阐述。
总言:我们不难发现,大部人的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别人活着,在为父母兄弟,妻儿朋友,特别是同一个层次和圈子里的人们而活着。这大约是虚荣展出的表象原因。
欲望(这一点,主要包括对物质的追求):经验证明,生存与安全得到满足后,人们并未停止对物质的追求,有许多欲壑难填的,钱本来是足够一辈花,还会提着脑袋走红灯。为什么?这缘于别人比自己的"物质"更充盈,或者有可能赶上自己的,特别是同一社会关系里那些个别人。"虚荣心"要求自己超过别人。
虚伪(指非物质方面的欲望,但摆脱不开"物质",如要面子):我们之所以学习某种技巧.技术.修养.等等 ---如玩篮球修电脑---的动力缘于此,也就是说前提要有人捧场,这样才觉得很有面子,有动力。妻子可能会因为丈夫在好友面前举止不雅而羞愧,孩子也可能会因为爸爸会飘车而在同学们而前自豪。纯粹的爱与被爱关系在这里解释不通这类现象,一种可行性的解释是人有这种"虚伪"需求。据《世界新闻报》载:拥有个人资产40亿的美国媒体巨头迈克尔•布隆伯格声称,如果竟选市长成功,年薪一美元也干。可见,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为钱而权的,理解了"虚伪"也能就很好的把握这种现象了。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,"虚伪"需求单凭运作资本是不行的,需要学习和天赋。
荣誉:这一层,行为人虽脱离了对金钱的欲望,但找不到合适的心灵寄托,故造成了纯粹为别人尊重自己,为能受到其它有的赞叹而自豪,如果不误入文字的岐义,可以通俗的称"爱名声"。前面提到的《永别了,武嚣》里的故事在这里就能够很好理解了。不多述。
理想:这是虚荣的最高等级,这一层,行为人既完全脱离了对金钱的欲望,又找到了心灵的寄托,既:理想,也就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对象。这里的理想也带有功利色彩,纯粹像"亚里多德"那样为读书而读书,为学术而学术的很少。据《凡高传》里说,便是凡高也一开始也试着做牧师过活,他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,只是因为能力不够,才放弃那行当的。社会主体的理想是为了让别人能够赞叹自己,怂恿自己做的。一句话,为了虚荣,没了虚荣,行为者的热情便减少甚至没有了。这种虚荣,如果因不受到别人的阻碍而未能满足,甚则会产生嫉妒。如,法国物理学家戴威(?)因其学生法拉提的研究学术高于自己,便屡次阻止其答辩通过。
我们认为,虚荣带有某种积极性,行为人的"虚荣性"越强烈,他取得的成功可能性便越高。"分析心理学"的创立者卡尔••荣格指出,人一生的发展分四个阶段,其中十五到三十五为青年成人期,荣格认为,青年期要在社会上赢得一个地位,往往要限制自己的个性,这既是一个可观的成就,又形成了下一阶段的心灵危机,即:三十五至五十的中年危机。笔者认为,青年期正是人一生中为"他人而活者"主要期,行为人既要把握住此机会,又要做好良好的心理自我控制。笔者以为,人作为其人,"为他人而活着"固然是一种进步,"为我而活着"(指马思洛里面的纯粹的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)才是人生的最高目标,有最高意义。
(附:我们发现,虚荣虽说是社会主最主要的精神满足,是社会发展最主要的人文动力,但关于此的全面考察,基本是空白,哲学家,心理学家,社会关系学家等常是点题几下,未加深层考察。笔者希望学者关注并引导这一社会主体的精神发展。拿此拙文抛砖引玉,祈望大家批评指导。观点均系一人之见,难免片面,望谅!)
作者:梁化滨 男,1981年生人 原籍山东泰安,现居济南。自由撰稿人。
--
MSN: zwens83@Hotmail.com
QQ: 15 65 20 251
UrL: http://www.MuBlue.com
Blog: http://www33.websamba.com/MuBlue
GGP: http://zoozle.zhou.googlepages.com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